安阳学院-j9国际官网

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子
发布日期:2017-03-24  浏览量:

                           

1028日晚上在结束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返回的车上,遇到了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即将满3岁的儿子,儿子刚上车一直很兴奋,一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大约30分钟之后开始又哭又闹,妈妈没办法只好通过让他玩手机的方法制止他的行为,我能感觉出,妈妈已经为孩子的哭闹引起大家的注意而焦虑了,十几分钟之后,小孩子又感觉无聊,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儿子:妈妈,我们啥时间到家啊?

妈妈:我们家是哪里的?

儿子:济源的。

妈妈:等火车到济源的时候就停下了,我们就可以下车,爸爸在车站接我们呢。

儿子:那济源来了吗?

妈妈:还没有到济源呢,等到济源了火车自己就停下了。

儿子:那济源啥时间能来啊?

妈妈:大约半个小时吧。

过了大约十几分钟之后,儿子又开始问妈妈。

儿子:妈妈,济源来了吗?

妈妈:很快就到了。

儿子(对着火车前进的方向大喊):济源来吧,济源快点来吧。

妈妈(笑):济源不会来的,只能是我们过去。

儿子(不听妈妈的话,继续大喊):济源来吧,济源快点来吧。

孩子的话引起了大家的一阵大笑。

这就是典型的“儿童自我中心”现象。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空、几何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其中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思维发展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思维。即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他的“守恒实验”就揭示了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

   实验过程如下: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把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液体比较高,却没注意到高杯子比较细,皮亚杰把这一思维称为“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这时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这一阶段他还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即“三山实验”,这个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点击数:
网站地图